在了解了茶的起源地(【茶歷室】茶樹的故鄉在哪裡?)、茶最初佩戴、預防的人物故事(【茶歷室】是誰發現了茶?)之後,我們接著來聊茶葉食材的不同階段:我們是如何從發現這個產業,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飲品呢?
1、藥用階段
很久以前,人們發現茶葉能治病。傳說神農氏(約公元前2737年)在嚐百草的過程中,發現茶葉可以解毒(【茶歷室】是誰發現了茶?),是茶葉藥用價值的早期例子。在這個階段,人們主要是將茶葉用作中醫藥的一部分,幫助人們保持健康。根據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茶葉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消化不良、頭痛和提神醒腦等。
2、食用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將新鮮的茶葉直接作為蔬菜食用。在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茶葉作為食材的記載出現在《漢書》中,記錄了人們將茶葉與其他食材混合食用的情景。這種食用方式不僅提供了營養,還帶來了不同的味覺體驗。到了三國時期(220年-280年),出現了「芼茶」(芼(ㄇㄠˋ):挑選、選取的意思)的吃法,簡單說就是把茶葉、米膏[1]、蔥、姜、橘子等一起煮成茶粥。這種做法在古代的巴蜀地區[2]很流行,而且在市場上出售,這個階段預示著茶葉逐漸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人們飲食的一部分。
3、烹煮引用階段
到了唐代(618年-907年),人們開始把茶葉和水一起煮,製成茶湯來喝。唐代陸羽的《茶經》裡詳細描述了這種飲茶方式——「煮茶法」:即將「團茶」[3]烘烤、研磨後放入沸水中煮,以釋放茶的香氣和味道。這標誌著茶葉正式踏上了「飲品之路」,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階段也促進了茶葉加工技術的發展,使茶葉的品種和品質得到了提高。
4、沖泡品飲階段
在宋代(960年-1279年),人們發展出現代的沖泡茶葉方式,點茶法也在此時出現。點茶法不再需要如唐朝那樣烹煮,其步驟為將茶餅碾成細末,放入茶盞中用熱水沖泡,並用茶筅(筅(ㄒㄧㄢˇ):細竹製成的攪拌工具,用於攪拌茶湯)攪拌起泡。這種方式強調簡單和自然,不再需要繁複的烹煮。宋代的文人如蘇軾和陸游,他們對品茶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熱愛,經常在詩詞中描寫茶的清香和沖泡過程的藝術性。到了明代(1368年-1644年),茶具改進了,泡茶技藝也提升了,使得沖泡茶葉的方式更加普及和講究。這時期的茶道強調心靈的寧靜和對自然的尊重,沖泡茶葉的過程變成了一種藝術和修行。這個階段奠定了茶道的基礎,茶葉成為了文化交流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媒介。
從藥用到食用,從烹煮到沖泡,每個階段都為茶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意義,成為我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無論是雅緻的茶道還是簡單的一杯茶,品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帶來人們無盡的享受和滿足。
再次舉杯,與茶友們一同致敬茶深遠的歷史和文化!
註解
[1] 米膏:將大米或糯米煮熟後,碾磨成糊狀,這種米糊稱為米膏。米膏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和可塑性,可以將茶葉粘合在一起。
[2] 巴蜀地區:巴國,為今四川東部、重慶一帶;蜀國,為今四川西部和中部地區
[3] 團茶:中國古代一種壓製茶的形式,茶葉經過蒸軟、搗碎、壓制成形後,製成緊壓的「團狀」,因此得名。這種製茶方式在唐代興起,至宋代達到鼎盛,是當時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流形式。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