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丰堂普洱茶葉

傳丰堂選擇成為哪種茶商?茶品定位為何?

堂主日誌 堂主 2024.08.01

普洱茶的品質,可謂「四分原料、三分工藝、三分倉儲」。
雲南省每年產出20幾萬噸的普洱茶菁原料。然而,屬於優質的普洱大樹、古樹、野生茶原料,卻約只佔其10%的產量,也就2萬多噸。在這2萬多噸的原料,若依 鄧時海 老師「越陳越香」的標準(香、釅、厚、韻),可能一半不到(約1萬噸)能達標,滿足「一片茶葉能夠香一百年」。這些能達標的茶品除了有好的原料與優質的傳統工藝外,更重要的是倉儲要乾淨、溫度及濕度也要合適。而正因為這些好原料產量有限、喜好者眾,往往供不應求,幾乎在茶山上就被買家給訂走,且價格都不便宜。
至於剩餘90%的普洱茶菁,各茶廠、茶商依據市場需求判斷決定加工處理的方式,看茶做茶,若選擇:1. 可立即品飲性的茶品:結合改良綠茶、黃茶等製程新工藝,做出高香、清甜、黃湯的「青普洱」茶品。這些「青普洱」產品,可立即投入快消茶飲市場,定期迅速消耗掉,每年能有幾千億的產值,且不會造成日後茶品陳化失敗,變成廢茶的信心喪失問題。2. 可藏養存放且達到「越陳越香」的茶品:這類茶品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及時間堆疊的投資。其原料多採用台地或退化茶菁,因此新產製的茶品,苦、澀度高、寒性重。茶湯入喉幾杯後,身體就會有刮胃不適感,所以需要時間藏養存放,至於一百年後結果如何﹖尚待時間驗證。
普洱茶事業是一門需要時間驗證的百年事業,所以心態上要有「爺爺做新茶、孫子賣老茶」的長遠打算。50年代中國國營茶廠產製的印級茶品,經七十餘年歲月的時間陳化發酵,轉化非常優質,且仍在持續優化。唯2004年後,國退民進,民營資本化後,使得茶廠、茶企經營方向一切以利益最大化為考量,導致大量基地茶園種植、過度採栽、用藥、綠茶黃茶化等新工藝產製和金融炒作茶品等問題,和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價值相互悖離。
「誠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根本不立,無以為繼。在普洱事業上,傳丰堂努力做好每一杯好茶,並且選擇真正能「越陳越香」的百年經營格局,而非一些同業大廠口號上「越陳越香」[1]的幾十年格局。秉鈞深信勤能補拙,只要肯學、肯問、肯努力,一定可以將普洱茶事業發光發熱。創堂至今邁入第五年,時時跟在 鄧時海老師及同業前輩、製茶專家們身邊,虛心學習品茶、製茶及推廣茶的技能與學問。同時攜手茶田計畫-郭詩毅教授團隊,為「越陳越香」這核心價值一起努力,守護茶山珍貴古樹資源、友善茶農、愛護地球環境,並產製及推廣優質的大樹、古樹普洱茶品。堂主深信,每款傳丰堂的茶品,日後都能讓更多的茶友享受喝好茶的幸福感,並體會到藏好茶的成就感。再次感謝各位茶友的支持,有您真好!
[註1] 所謂口號上「越陳越香」,就是產品本身屬於「青普洱」系列。其多酚氧化酶酵素幾乎已經沒有活性,茶品只能新鮮品飲,而無法進行後續的「雙後發酵」工序,所以我稱之為口號上的「越陳越香」。

回應 ()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