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丰堂普洱茶葉

【製茶秘堂】茶的分類方法及六大茶類的特點

入門文章 堂主 2025.01.03

從茶樹上的一片葉子到我們實際品飲的茶湯,經過了許多步驟,在【製茶秘堂】的系列中,就來帶大家一一解密。不過,在了解茶葉的製作前,首先需要了解茶的基本分類。而它們是依照什麼標準劃分的?這些不同茶的類別,又有什麼區別?

茶的分類方法
在中國近代(20世紀),茶葉被劃分為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黑茶。這六大茶類的形成,是基於茶葉本身的多樣性、製作工藝及茶葉品質的探索和歸納。也就是說,是先有了許多不同特性的茶品,這些茶品經過歷史推演自然地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和工藝,受到了不同地區大眾的喜愛和普及。後來,茶學家在這些現有的茶葉品種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歸類。茶葉分類的確立基於三個主要條件:

1. 品質特徵的一致性:每一類茶應具有統一的品質特徵,包括茶湯顏色、葉底的形狀和顏色等。

2. 製作流程的系統性:不同茶類應有相對固定的製作方法。雖然製作過程中可能會根據原料特徵進行微調,但基本工藝應保持一致。

3. 內含物質變化的規律性:不同的製作方法會導致茶葉內含物質發生不同的變化,從而形成各類茶葉獨特的品質。

六大茶類的分類體系是在20世紀由中國的茶學專家們(最具代表性的學者為陳椽先生)總結出來的,在這之前,茶葉並沒有明確的分類定義。歷史上,在中國的唐朝和宋朝,茶主要以制法做區分,如團茶、餅茶等壓制茶。到了明朝,散茶(鬆散的茶葉)逐漸取代壓制茶,且綠茶開始興起並成為主要的茶類之一。而其他地區對茶的分類方式不同,西方將茶葉簡單分為紅茶、綠茶和烏龍茶三類;日本按發酵程度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和後發酵茶。

接下來,我們來簡單了解六大茶類吧。

1. 綠茶:綠茶的顯著特徵是清湯綠葉,茶湯顏色呈現淡綠色或黃綠色,葉底[1]細嫩,保持茶葉的自然綠色。這是因為綠茶在製作過程中避免了發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葉原本的鮮嫩色澤。綠茶的內含物質如茶多酚、維生素和氨基酸保留較多,這使得它具有清爽、回甘的口感,並保留了豐富的抗氧化成分。茶湯通常較為清新、鮮爽。

2. 紅茶:紅茶以紅湯紅葉為主要特徵,茶湯呈現紅色或橙紅色,葉底柔軟、色澤紅潤。這是由於紅茶在製作過程中經過完全發酵,葉片內部的多酚類物質充分氧化,從而轉化為具有紅色的茶黃素和茶紅素,這些成分使得紅茶具有濃郁的香氣與鮮明的紅色茶湯。紅茶的口感通常較為厚重,帶有甜味與滑順的質感,常見於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等品種。

3. 白茶:白茶的典型特徵是清湯淡葉,茶湯顏色呈淡黃或金黃色,葉片較為細嫩,帶有白毫。白茶在製作過程中避免了強烈的加熱或揉捻,保留了茶葉表面豐富的白毫[2]和茶葉的原始狀態。由於白茶加工工序簡單,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和氨基酸基本未經改變,因此白茶保留了相當高的天然抗氧化物質。這使得白茶的口感清淡甘醇,茶湯淡雅,常見於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4. 黃茶:黃茶的湯色黃亮,葉底呈現淡黃色或黃綠色。黃茶是輕發酵茶,其悶黃的工藝賦予黃茶柔和的口感和特有的香氣。黃茶悶黃過程使茶葉中的多酚發生部分轉化,降低了茶葉中的苦澀味,從而形成了鮮爽、甘醇的口感。常見的黃茶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等。

5. 青茶(烏龍茶):青茶,也稱烏龍茶,具有三紅七綠的特徵,茶湯顏色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通常呈金黃色或琥珀色。葉片邊緣發紅,而中部則保留了綠色,因此形成了「三紅七綠」的特徵。青茶的部分發酵使茶葉中的多酚發生了部分轉化,因此它同時具備了綠茶的清爽與紅茶的醇厚。青茶的花果香和蜜香豐富[3],回甘明顯,耐泡且層次感強,如鐵觀音、武夷岩茶等。

6. 黑茶:黑茶的茶湯顏色深褐至紅褐色,葉底肥厚,色澤暗沉。黑茶以陳香為特徵,茶葉通常經過長時間的陳化,茶湯具有濃郁的風味。黑茶在發酵和陳化過程中,茶葉中的多酚進一步氧化,生成更多的茶黃素和茶紅素,同時微生物作用也對茶葉內含物質的變化產生影響,最終形成了厚重、滑潤的口感和獨特的醇香。普洱茶[4]隨著年份的增加,其內含物質不斷轉化,口感愈發醇和

結合不同茶類的主要茶葉類型及其代表品種,可以整理成一張表:

了解到茶葉分類體系及其內涵物質、口感、湯色的不同,相信各位茶友對六大茶類有較清晰的了解後,能夠選到更適合自己的茶品。今後我們還會對不同茶類內涵物質及其功效做一個分享,敬請各位茶友期待!

註解
[1] 葉底:為品茶術語,指茶湯濾去後剩餘的濕茶葉的整體特徵。[2] 白毫:指茶葉覆蓋表面的一層細小絨毛,是一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毛絨。綠茶(如碧螺春)中非常引人注目的著作。[3] 青茶的花果香和蜜香源自部分發酵工藝,結合特定茶樹品種和生長環境,促進芳香物質轉化和釋放。[4] 普洱茶在類別劃分的定義上,尚有爭議,目前根據六大茶類定義,黑茶的一種(下一篇文章「普洱茶的歷史與爭議」屬於大家展開敘述)。

回應 ()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