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民國政府令中國茶業公司派專員鄭鶴春與技師馮紹裘來滇。經調查,雲南有發展茶葉事業之經濟價值。
■1938年12月16日成立「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名「雲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此名稱沿用至1950年。)
■1940年創建佛海實驗茶廠,由范和鈞先生擔任廠長。
■1941年秋,完成基礎廠房,
試驗生產第一批滇紅。(“……綠茶銷印度78箱,銷緬甸56箱,七子餅茶銷泰國462擔……”)
■1942年持續建廠,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役爆發,中茶公司下令所有職員撤退至昆明。
→職工一周內快速完成建廠任務,但機房通電後隔日立即拆遷。【當時佛海茶廠應並未制茶,而所生產的緊茶及圓茶並非由廠方自製,而是“扶助茶農茶工自產自銷,凡自願經營緊茶業務的,皆可由我廠出面擔保,向當地富滇銀行貸款,製成緊茶後,交由我廠驗收,合格者由我廠統一運銷……”(范和鈞口述)】。
■1944年一度複業又立即停業,恢復生產紅茶43擔,收購當地私商緊茶3268馱。
■1950年「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創立,簡稱「省茶司」。→進入新中國時代
■1951年9月14日中國茶葉總公司註冊「中茶牌」。【綠茶字、紅八中圓圈】
■1952年佛海茶廠再次複業。
→【7月19日中國茶葉總公司通告所屬系統內統一啟用「中茶牌」,「注冊商標統一為中茶牌,商標專用年限20年(1952年3月1日至1972年2月28日】
【開始大家對商標的思想不夠正確,有隨意繪製,未按圖案規格,以至於有紅印中茶牌得出現,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紅色的,於是1955年7月25日中茶雲南公司再次以雲生五十五字第六六一號「為檢寄中國茶葉公司正商標圖案由」的通知,並附正商標圖案一本,特別強調了「色為紅中綠茶」,從此作為出口產品部份的「紅印沱茶」、「紅印青餅」時代結束、「綠印」時代的開始,但鑒於節約成本的考慮。允許將剩餘包裝用完,於是內銷管道的「紅印沱茶」仍然繼續使用。
■1964年省茶司改名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期間也更改過多次名稱。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2年6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中茶牌商標專用年限到期】。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勐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並決定茶品嘜號。勐海茶廠為74、75開頭,末尾為2。
■1976~79年勐海茶廠外銷出口多以麻袋與紙箱包裝的散茶為主,緊壓茶只有7452及7572二種【普洱茶(渥堆熟茶)】。
■1979年以後外銷出口開始出現多樣化拼配的茶品嘜號,如7542、7532、7582等【青餅】。
■1981~1982年間省茶司接受香港茶商訂單,由勐海茶廠製作唯一一批7572青餅。
■1985年香港南天貿易公司開始向省茶司訂制8582青餅,由勐海茶廠製作。茶品大票由省公司之直式大票,改為勐海署名之橫式大票。
■1988年勐海茶廠大益牌商標正式開始啟用(李易生副廠長口述),此時期只生產茶磚、小方磚。
■1989年大益牌正式註冊(李易生副廠長口述),為勐海茶廠主要之外銷品牌。
■1994年開始籌備股份制公司化。
■1995年3月22日以西雙版納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大益牌」商標。
→開始生產大益牌七子餅茶。
■1996年正式改制成立為「西雙版納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1999年省公司營運不善,茶廠自行大量接受茶商訂單,茶品規格包裝多樣化。
■2003年底,民營化確認,在無法被留任下,多數員工人心惶惶。此時出現茶品混亂現象,委外加工、來料加工、大票後三碼辨識碼未按規定,等等不正常現象破壞了勐海茶廠三十年來的常規。
■2004年10月25日改制民營,沒有留下老員工與庫存老料,正式結束國營茶廠體制,因而茶品品質也出現明顯斷代。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