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丰堂普洱茶葉

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條件:不是每片茶都能香百年,掌握最佳賞味期

堂主日誌 堂主 2025.02.11

普洱茶,依據國標GB/T22111-2008《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的定義,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晒青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才叫普洱茶。因為「後發酵」工藝,所以能越陳越香。此處的香,泛指包括茶品的香氣、滋味、韻味、厚度、茶氣等等範圍,至於能「香」多久就和茶品的原料品質、產製工藝、倉儲藏養環境及技術等面向有關。
鄧時海老師對「越陳越香」的標準是:要能香一百年以上的茶品。此茶品須歷經100年歲月之「雙後發酵」工序陳化、熟成,依然「有香、有力、有量、有氣、有韻、有美」;所以老師總結了90多年的茶齡及三、四十年的號級茶品飲心得,提出了「香、釅、厚、韻」的評選標準。唯有四項標準都達標的茶品,才是能珍藏100年以上的茶品,這同時也是鄧老師要傳授給學員們的識茶、選茶的功夫。
然而,市場上要四項標準都達標的茶品實在太稀少,老師說十片裏能有兩片就不錯了,那剩下的茶品呢﹖由中華普洱茶研究學會的品鑒師會員去推廣認定,所以老師要求委員會內具有品鑒師資格的會員間要持續舉辦茶敘,提升品鑒功力,日後以此標準為據再參酌個人專業與歷練,判斷每款茶品的藏養時間與適品飲時機,讓每款茶品都能在最適宜的時機點被品飲消耗,發揮每一片茶葉最好的價值。
雲南每年20幾萬噸的普洱茶產量,並非所有普洱茶都適合被用來長時間藏養,而是大部分應該在適當時間點要被品飲消耗掉,只留下少數的精品。堂主認為,每年20萬噸的普洱茶中,有五成應該在3年內要被品飲消耗掉、二成應該在10年內被品飲消耗掉、二成應該在30年內被品飲消耗掉,剩下的一成,才能持續藏養,越陳越香。
切記,喝茶喝健康、品茶品幸福、藏茶藏價值。堂主主張茶友平日可以喝用大茶樹、古茶樹茶菁為原料所產製的自然、無毒的後發酵茶品,於新茶階段就能有很好的品飲體驗,其茶湯微苦、微澀、生津回甘、口齒留香、喉韻舒適、體感放鬆,且能邊喝邊藏。除了讓茶友能將大茶樹的健康力、生命力與長壽力等內含物質喝到身體內,提升正向能量外,更可以因藏養好茶的品飲消耗,產生稀缺,獲得價值的提升。
註解[1] 「福祿圓茶」是鄧時海老師2006年時深感普洱茶體系的缺失,經過深入思考與詳細調研之後,與茶業合作的一款茶品。鄧老師希望「福祿圓茶」能如同宋聘號給普洱茶歷史留下深刻的印跡,為現代普洱茶搭建一座橋梁。將來人們喝到當年的普洱茶時,可推想到30年或40年前的號級茶。鄧老師依照號級古董茶的茶韻,選用優質喬木老樹茶菁,採用號級普洱茶傳統的季節特色拼配而成,是茶行業標桿性的茶品。據品茶會茶友反饋:「福祿圓茶」 茶青肥壯,條索均勻,茶湯色澤油潤,水釅氣強,口感樟香悠揚,口齒留香,回甘生津。(2016,亞太茶業網)[2] 「亟福」是鄧時海老師監製的茶品系列之一(「亟」古字形像一人立於地上,頂部加一橫表示人之頂級,本意為至高處,後來被寫作「極」;「福」在此為「福祿貢茶」之意),納入鄧時海教授監製的「亟亟茶品系列」。採用雲南鳳慶鳳山優良大樹茶菁,按照號級普洱茶的季節拼配(將春茶、夏茶和秋茶根據當年的茶葉質量進行調配,達到最佳的風味層次),並以傳統工藝製作而成。

回應 ()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