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接觸普洱茶的朋友們或多或少都聽到過「大樹茶」、「古樹茶」、「野生茶」,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聊他們的原料,也就是對應的「大茶樹」、「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相信在了解了這些茶葉的原料後,茶友們能夠對這些茶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大茶樹與古茶樹
首先,我們來談談「大茶樹」和「古茶樹」。顧名思義,大茶樹是在外觀上比較大的茶樹,而古茶樹是年齡較高的茶樹。因為要長到較大的茶樹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所以通常大茶樹也會被大家理解為具有一定年齡。那麼,要怎麼去區分兩者呢?事實上,「大茶樹」和「古茶樹」目前在業界和學界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起初的命名可能是由當地的茶農或茶商根據對茶樹的外觀和生長狀況所建立,而這些名稱後來也都被更廣泛地接受。古茶樹的「古」沒有一個確切的年齡標準,大茶樹的「大」也沒有一個具體的定量標準,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廣泛的角度來對他們做區分,並給出一個他們通常的判斷。
大茶樹:一般指樹冠和樹幹都比較大的茶樹,通常樹齡在50年以上。這些茶樹經過多年生長,樹形壯碩,往往在適宜的環境中可以長成高大樹木。由於樹冠樹幹都比較大,大茶樹能夠更有效地從土壤中吸收礦物質,因此它們的茶葉通常風味更加濃郁,香氣也更為持久。
古茶樹:通常被認為樹齡在百年以上的茶樹。古茶樹不僅可以是喬木型的(如雲南普洱市景東縣的溫卜大茶樹),也可以是灌木型的(如杭州獅峰的百年龍井茶樹)。古茶樹因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價值,成為了茶文化中的珍貴價值與象徵。在古茶樹中有豐富的基因資源,這些資源對於茶葉的品種改良和特殊產品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例如,某些古茶樹的茶多酚含量高達35%,氨基酸含量達6.5%,而茶氨酸含量甚至超過3%。
通常來說,大樹茶和古樹茶的品質優於台地茶。台地茶是指人工栽培、規模化種植的茶樹,這些茶樹的品質往往無法與自然生長的大樹茶或古樹茶相比。
野生茶樹與栽培茶樹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野生茶樹與栽培茶樹。不同於以外觀或樹齡定義的大茶樹和古茶樹,野生茶樹是一種從生長過程角度出發的概念。野生茶樹:指在自然環境中自發生長,未經人工栽培或干預的茶樹,通常有數百至數千年的歷史。野生茶樹可以是野生型(原始基因)或栽培型(後來遺棄的栽培茶樹)。這些茶樹因為缺乏人類管理,需要適應當地土壤、氣候,並與周圍的生態系統共存,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基因多樣性。野生茶樹茶葉風味厚重,帶有「野韻」,茶湯層次感強,回甘持久,極具品飲與收藏價值。
栽培茶樹:指經過人類精心選擇、種植並管理的茶樹。栽培茶樹多數是栽培型(基因較為進化),具有生產量高、品質穩定等特點。栽培茶樹的生長環境受到人類干預,包括施肥、修剪、灌溉及病蟲害防治等,確保其穩定的產量和風味,通常符合市場的大眾口味需求。由於管理嚴謹,栽培茶樹的茶葉在品質的一致性上優於野生茶樹,但在風味的多樣性和層次感上稍遜。
需要注意的是,「野生茶樹」不等於「野生型茶樹」,「栽培茶樹」也不等於「栽培型茶樹」。野生茶樹和栽培茶樹描述的是後天的生長環境,而野生型與栽培型則指茶樹的基因特徵:
野生型茶樹:具備較原始的基因特徵,如樹形高大、葉片厚硬、花大瓣多。
栽培型茶樹:具備較進化的基因特徵,如樹形矮小、葉片柔軟、花小瓣少。舉例來說,家豬是由野豬進化而來的,把家豬放在野外,儘管沒有人工飼養,它也不會再變回野豬。同樣,野豬即使人工喂養,也不會成為家豬。因為生物的進化時間是漫長的,短時間內無法看出變化,而且物種的進化是不可逆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四種類型:
1. 野生型栽培茶樹:基因為野生型,但在人工管理下成長,通常由人為保護和選育。
2.栽培型栽培茶樹:人工選育並精心管理,生長穩定,適合大規模生產。
3.野生型野生茶樹:天然生長,保留了野生型的基因特徵。
4.栽培型野生茶樹:曾經栽培後被遺棄,自然生長但具有栽培型基因。
總體來說,這些不同類型的茶樹不僅在茶葉品質上各具特色,還展現了茶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護古茶樹和野生茶樹變得越來越重要。保護這些茶樹,不僅是為了保留它們的獨特風味,更是為了傳承我們珍貴的歷史與文化。同時,這也提醒了我們,在品味一杯好茶時,我們其實是在與自然和歷史對話。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