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丰堂普洱茶葉

從喝茶這回事論永續經營

堂主日誌 堂主 2023.12.22

最近大陸「芳村茶城」又發生了「金融茶」暴雷事件,某茶商捲走了5億多人民幣,約20幾億台幣,這戲碼在「芳村」每一陣子就會發生一次,且每次都有不少同行茶商踩雷,因為大家都自認很聰明,炒作茶價功力都高人一等,自己不會、也不可能是最後一隻白老鼠,在茶市如此的不景氣下,撈一票就走人的投機賭博心態超過理性判斷,但也往往因人性的貪,讓人失去警覺性,不可不慎!
喝茶本是一件令人愉快、享受且健康的休閒,若能邊喝、邊藏,還能享受藏茶增值的利益,豈不令人快樂哉 , 但須以「能增值的好茶」為前題 !
茶和咖啡一樣,為大眾日常的飲品,所以持續被品飲消耗,各種等級的茶品都有他的消耗族群,特別是在「湯感、氣韻、水路及香氣」都令人滿意的「好茶」市場,其年產量有限,但追求者眾多,甚至很多茶品還在茶樹上時,就已被資深消費者給瓜分掉了;但「能增值的好茶」,除了具備「好茶」要件外,還要滿足:1、無毒無添加2、履歷清楚3、工藝正確4、茶商有系統的規劃及運作等條件下,茶品能被有系統的消耗掉,口碑逐漸響亮,數量逐漸減少,追求者眾,而健康性的產生稀缺性,依市場供需法則,自然引領茶品價格往上逐漸增長。
而目前雲南普洱市場的幾大茶廠(商)礙於年產量巨大前題下,其大宗茶品的原料上,僅能限於擁有龐大數量的「台地茶菁」(雲南每年約有45萬噸,是台灣茶的30倍),若要高級一點檔次,則拚配一些所謂知名山頭的大樹茶菁;但在傳統普洱製茶工藝下產製的「台地茶菁」生茶,于新茶狀態下,其茶湯苦澀感重、刮胃感重,茶性偏寒,不適合立即品飲;唯各大茶廠為解決品飲消耗問題,衍生出所謂製茶「新工藝」, 說直白一點,就是將普洱茶工藝改成黃茶、綠茶等製茶工藝,如此產製的普洱新茶(生)高香、鮮甜、茶湯偏黃,但此工藝已將茶菁本身的酵素滅掉多數,陳化發酵的能力已經很微弱,如此茶品適合新鮮喝,不適合經久藏養。快速被品飲消耗原本是好事一樁,但茶廠(商)為了創造更高的價值,把用綠茶化工藝的「綠茶」稱為「普洱茶」,讓很多的茶友踩雷購買、藏茶,並等待未來茶品的增值利益;但我認為這些大茶廠(商)是在消耗其國營茶廠時期累積的口碑,甚至未來其品牌崩落的日子指日可待!屆時換認真經營大樹、古樹茶的茶商出頭,引領市場,畢竟普洱茶市場還很短,未來誰能走到最後,還不一定;所以「傳丰堂」攜手「茶田計畫」堅持產製好茶、友善茶農、茶樹、環境資源及共好商業模式理念下,持續產製、藏養及推廣優質茶品, 靜待好茶變老茶的到來。
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新工藝」茶品如今慢慢被資深茶友檢驗及批判,結論為:「陳化不理想,甚至更難喝」;直接宣告了「新工藝」茶的未來,甚至有大陸學者直接將普洱生茶分類歸為「綠茶類」,這些警訊都值得大茶廠(商)借鏡,不要再呼巄消費者、消耗累積建立的品牌,而是要認真改變其經營策略、產品定位及共好商業模式,一切以「茶的品質」為依歸,認真做「好茶」,才是品牌的永續之道。

回應 ()

我要留言